
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我们都知道,在做市场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企业战略和产品都有些什么,然后通过市场调研和竞品分析找出差异化的营销特点,然后就可以快速打开市场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在进行企业战略分析和竞品分析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关注哪些问题,下面就开始今天的主要内容吧。
1、公司的战略是什么?
当你成为组织的一员,你产出的任何成果便不仅仅属于你,更多的是为公司创造价值。所以无论是文章还是产品,都要保证它符合公司的战略部署。
去年我入职K公司时,正值其组织架构大变动,编辑部新划分了小组,主站也增添了多个栏目。后来才发现,根源是公司在进行战略转型,所以才对人事和栏目进行了不小的调整。如果要在这场变动中更好的生存,就需要理解公司未来的规划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规划,在理解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成长策略,比如关注更适合的领域、积累更有用的素材、调整文章的内容。这样个人成长和公司发展能相呼应,自己上升的空间也更大。
产品更是如此,只有你了解公司的战略部署、价值观和理念,才能让产品方向和定位符合公司的长远发展,才能在设计时将公司的理念融入到产品细节中。如果大公司的竞争遵从黑暗森林法则,那你更需要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思考公司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才能为产品争取到更多的资源。
2、你的用户是谁?用户需求是什么?
站在公司的层面,雇佣员工是投入,员工的价值是为公司创造收益,而收益的最终买单者就是你的用户。所以不管什么职位,都需要知道自己在服务谁,是如何为公司创造价值的,然后研究被服务者的行为偏好,在此基础上落地自己的工作。
记者编辑主要是靠文章来抢夺注意力这一越来越稀缺的资源。一篇“十万+”,或者说,一篇被市场认可的热文的创作过程,不仅要内容有吸引力,标题也要抓人眼球:
我的读者是谁?他们最想看什么内容?哪些是最大的亮点?怎么写才能更吸引他们?怎么表述才能更容易理解?如何触发他们的分享心理?如何让文章得到更多人共鸣、更迅速的传播?
整个创作过程,其实是在分析和解决用户的痛点。
产品也类似,公司的战略是建立在研究用户需求之上的,你需要找到你的目标用户,分析他们的行为偏好和消费心理,挖掘痛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产品的功能和服务,制定相应的推广方案。
这个研究用户的过程,其实是在理解人性,理解人行为背后的动机。所以,不管是在哪个岗位,或许我们更需要的,是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武装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很可能陷入各种认知偏差,例如:
确认偏差,Confirmationbias,当人们形成某种观点或论断时,就会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或把已有的信息往能支持自己观点的方向解释,忽视否认或反对自己观点的信息的现象,
实验者偏误,Experimenter’sbias,指认可、发布符合他们期望的结果,而不信、贬低、弃置不符合的观点。
逆火效应,Backfireeffect,指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它们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原信念反而更加强化。
许多时候,我们看似在满足用户,但其实只是自己在“自嗨”:按照自己的想法定位用户需求,然后调研时通过一张“确认偏差”的过滤网搜集信息,忽略或反驳别人的质疑,最后报告时提交一份符合自己预期的结果。
整个调研,可能只是一个陷阱,一个自我验证的陷阱。我们要极其谨慎,才能不落入这个陷阱。
3、你的竞品在干什么?行业发展趋势是什么?
企业是产业链中的一环,企业在行业中地位、与竞品的动态关系、行业趋势,你要了然于胸。因为行业趋势孕育着新的商机,也会淘汰一批掉队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越资深的媒体人,对新闻的敏锐度越高,越能更快地写出更好文章。因为在整合一件突发新闻的来龙去脉时,通常会涉及多方利益的博弈,所以需要你对这个行业保持着长久的观察,才能通过风吹草动觉察最新的趋势,然后从迅速中以往的资讯中调用可用的素材。
好了,关于企业战略分析和企业竞品分析的问题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了,下期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在掌握市场行情之后,如何才能快速打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