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investors
股价:
5.36 美元 %For investors
股价:
5.36 美元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知识付费一直以来都是充满争议的一个话题,有些人认为就应该免费分享,而有的人认为,这些知识虽然互联网上很多,但是是作者付出了自己的时间等成本进行整理归纳的,理应付给一部分金钱奖励来鼓励这种行为,那么,知识付费到底是如何发展的呢?
轻运营
对于平台方而言,轻运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可以迅速的将课程的SKU铺大,但在快速起量的同时,轻运营策略有一个副作用就是对内容质量的牺牲。这是不介入内容生产、允许更多的人开设答主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这种吃苍蝇的感觉,即使用户打个差评似乎也难以平复心情,最终影响的还是复购率。
相比内容质量的牺牲,轻运营的系统性风险更让人担忧。除此之外,微信对群功能的迭代也是系统性风险,微信此前就完成过一轮群功能的集中升级,如果当微信决定把群功能丰富一番的时候,工具型产品很难有与之竞争。
重运营
需重运营就是平台方较深入的参与到内容制作环节之中,与讲主共同完成内容的制作,例如得到的订阅专栏与分答的小讲,其核心就是要求平台方对产出质量负责。得到和分答的创始人都有着媒体基因,对内容生产较为熟悉,在节奏上更加偏向于谨慎保守。
据闻,得到专栏上架之前需要提早规划好一年的内容,并且完成较高比例的内容准备,分答小讲也有专门内容制作人对内容质量、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进行严格要求。这种策略,也表达了他们在目前良莠不齐的内容生态中,更希望长期耕耘而不是收割一波流量的态度。
知识付费往大类归可算作服务业,内容需要精耕才能保证用户满意度。目前大多讲主还不能把知识付费当成一个全职的工作,因为他们需要在更多领域积累以证明自己是合格的知识输出者,单兵作战就必须借助平台制作能力才能高质量完成。
有人说知识应该免费,也有人说知识自古以来就是付费,但是生意的事情没有应该不应该,只有能不能赚钱,回归到商业的本质,其实最应该探讨的是供需问题。
这波知识付费的兴起,最关键的原因其实是免费的内容真的没法看了。
如果有高质量的内容持续生产者免费生产优质内容,并且主动分享给所有人,不求回报,那么这叫做慈善,不可能形成稳定模式。在内容免费的时代,内容的商业模型就是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第三方买单,是纯粹的流量思维,内容生产者的收入水平基本能跟内容获得的流量正相关。
这种机制引发的是大量信息的粪坑化,现在如果想通过百度、今日头条等渠道想找到一些优质内容已经非常困难,即使能寻找到,大多也是没有信用背书或者匿名不知道出处的人,真伪难辨。
因此,但凡你的时间比较珍贵懒得逐一甄别、或者对广告和标题党耐受力差,或者不希望阅读内容被机器算法决定,那么花点小钱进行内容消费就变成了很好的选择。但这并不是说付费内容比免费内容更有搞头。相反,目前来看内容免费模式和内容付费模式之间的规模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所以说,众口难调,如果说全部免费,这些作者就没有了动力,也就失去了知识营销的意义,但是如果不免费的话,又会让一部分流量损失,到底选择哪种方式,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