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相信大部分的商家在进行市场争夺和用户争夺的时候,最常使用的就是价格战了,通过降低自己的产品价格来打压对手,但是这种方式对于双方都是一个很大的损失。那么,除了这些方法以外,是不是还有一些更好的不损失自身利益情况下的竞争方法呢?
其实这些方法还是有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除了降价优惠以外的竞争方法都有哪些。
1.降低“形象成本”
有时候,人们不愿购买你的产品,并不是因为不接受你的价格,而是担心自己购买这款产品会有损自己的形象。
比如过去的胰岛素,就是病人自己买来注射,用来治疗糖尿病的那种。
在当时,不管商家怎么提升产品的性能、控制产品的成本,始终无法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直到后来,一家名叫NovoNordisk的公司剑走偏锋,他们并不追求极致的性能,也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价格上,而是努力降低顾客的“形象成本”。
NovoNordisk发现:胰岛素消费者其实并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是糖尿病患者。
所以他们研发出一种“笔形”的胰岛素。与传统胰岛素相比,这种胰岛素不容易被识别出来,看上去跟普通的中性笔几乎一模一样。
这样就成功帮助消费者降低了他们的“形象成本”,而产品本身当然也成功颠覆了市场。
注:该产品能成功还有另一个因素:使用方便——降低了“行动成本”。
2.增加“形象利益”
有时候,人们不愿购买你的产品,可能是因为你没有帮消费者突出他们自己的正面形象。
而有些产品,尤其是送人的礼品,消费者之所以要购买它,就是希望通过它向别人表达自己的形象。
所以,你更应该强化这些产品能带给消费者的“形象利益”。
比如roseonly,它就是主打“一生只爱一人”的概念,并以此提升消费者在送花对象心目中的形象——我买roseonly,说明我只会爱你一个人。
当然,其他一些不是礼品,但也能体现消费者正面形象的产品也应如此。比如新能源汽车(爱护环境的形象),在线课程(爱学习的形象),甚至包括航空公司也可以。
美国一家航空公司曾经搞了个“航行里程数可兑换免费机票”的活动,但当时大部分人并没有去兑换,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积攒的里程数(一张小卡片)可用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形象——我是商务精英,才不会贪图航空公司那一点小优惠呢。
所以最终的结果是:他们不仅不在乎那些“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兑换机票),反而是为了积攒里程数,故意走曲线(增加航程)到达目的地。
3.降低“心理成本”
有时候,人们不愿使用你的产品,可能是因为他们担心使用产品后会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
就拿京东618来说吧。
虽然大家都清楚,618就是打着“降价促销”的旗号让人们买买买,但它在宣传上并不会一味的说“降降降,买买买”,因为这样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负面的心理体验——买这么多东西,我是不是太败家了。
所以,618宣传的主题就是:打破忙碌,尽享好物——你平时都那么努力了,所以这次剁一下手,犒劳一下自己也是应该的。
这样就可以降低消费者的“心理成本”。
4.增加“心理利益”
有时候,产品的利益点很难体现出来,消费者自然不愿购买。
比如保险产品,你花一大笔钱,最后换来的只不过是一纸保单,至于它承诺的各种收益,可能要等很久才体会得到。
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提升产品的“心理利益”。
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保险产品都是走“情感路线”,并且一般都是让消费者为家人买,而不是为自己。(让人感觉只要买了保险,就算对长辈尽了孝心了)
除了保险,类似的还有空气净化器:空气干不干净很难被感知,所以要加个“第三方检测仪器”;
洁厕净:厕所干不干净也很难说,所以把水染成蓝色,在心理上人们就认为它变干净了;
牙膏:口腔干不干净也很难说,所以加点薄荷味,在心理上人们就认为它变干净了…
这些都属于提升产品的“心理利益”。
5.降低“决策成本”
这个也说过很多次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在提“单款爆品”的原因之一。
传统的商家都认为商品越多越好,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做决策”(或者“做选择”)这件事真的非常痛苦。
心理学家以前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分别给两组受试者展示商店里的果酱,第一组只展示6种果酱,而第二组展示了24种。
结果发现,第一组购买果酱的人数是第二组的10倍。(30%与3%)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决策瘫痪”:在选择过多的情况下,人们会因为前期耗费大量精力做选择,就直接放弃做决策了。
所以你会发现,虽然麦当劳和肯德基年年都会出新品,但它始终会淘汰掉一些产品,以避免因品种过多所导致的“决策瘫痪”现象的出现。
另一方面,它们也经常会出一些套餐,将多种产品变成一种产品,进一步降低“决策成本”。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部分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以保证您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