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随着知识安全等相关法律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注重自己产品的所有权问题。所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在这些不同的权力归属中是如何来维护和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的。
股权服务市场未能得到与创业热潮相匹配的爆发,表面上是因为供给端成长乏力,深层原因则是需求端仍未真正激活,股权服务需求飘在天上的多,落地的少。影响市场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是看似重视实则不然、意识仍未普及和缺乏服务者。
第一,看似重视实则不然。企业最怕看起来很努力,却没做出什么成果的员工。而很多创业者在对待股权这件事上,与这些员工非常相似,他们看资料听培训,看起来很重视,实际落地时却草草了事。
通过数据不难发现,在易法通法务平台的五项企业强需服务中,不管是订单数还是咨询数,属于股权服务范畴的股权激励方案都处于偏少的位置,与订单数最高的劳动合同相比,股权激励方案订单数约为其四分之一,咨询数约为其六分之一。
数据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真正为股权服务买单的创业者并不多。“80%的企业找个模板解决(股权结构设计)这个事情,另外20%考虑到长期的商业风险,把它当成重要的事去做。”王君卫在平时与创业者的接触中也发现上表反映的情况。
由于创业本身风险极大,企业能够存活多久都是未知数,客观上导致了创业者不太会考虑长远未来,而股权结构设计恰恰是短期很难获得收益和发现风险的事,最终促使创业者习惯性以最简单最低成本的方式来解决事情。实际上,对于天使轮动辄融资几百万人民币的企业,客单价几万元的股权服务并非无法接受。
“在融资交割前,或者达到一定收入规模时,企业需要好好梳理股权架构,并有必要把股权结构落定,否则容易埋下祸根。”王君卫如此建议创业者。股权结构设计如果没有模型、没有数据支撑很容易出错,过了初创期还需要结合行业分析和商业模式进行设计,确实有请专业律师或者股权架构师设计的必要。
第二,股权期权意识仍未普及。国外对于股权概念的运用出现得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出现员工持股,不管创业者还是员工,对于股权普遍具有强烈的意识。
国内则不一样,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邵亦波1999年回国创业时,想用2%的期权招几个工程师,但是因为大家并不懂股权、期权是什么,所以当时招聘仍有一些阻碍。
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创业热的爆发,能够明显感受到,多数创业者和员工已经从不懂股权到了解股权,再到具有较强的意识。不过与普及相比仍有差距,更谈不上深入人心。
比如股权激励普遍存在的情况:企业管理层把控着所有的期权计划和数据管理,员工无法看到,对于期权激励协议里面描述的权益和状态,员工更是一知半解。诸如此类现象表现出来的是创业者对股权期权理解的偏差和员工股权期权意识的薄弱。
第三,缺乏服务者。这一因素很大程度是由于需求端仍未真正激活所延伸出来的。国内目前股权服务仍以各律所的股权领域律师为主,且数量很少,至于其他专业服务者,比如股权架构师等,则要更少。
由于企业服务市场还没真正打开,国内法律服务至今还是没能形成很好的专业分工,加上股权服务需求仍然有限,势必造成不可能有大量律师专注这一领域,致使股权服务者如此匮乏。这种情况下,股权服务也难以进一步专业化,并在充分竞争的前提下将价格降下来,客观上制约了市场发展。
本文首发创头条,作者:杜航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部分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以保证您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