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开始引入了微服务架构开发等互联网技术,而本文我们就通过案例分析来简单了解一下,微服务架构开发应用分为哪些类型。
1、跟风派
技术大环境分析,到目前为止(2023.02)技术大环境:
各大公司都在宣传微服务以及自家实践情况
各种技术媒体也发布很多关于微服务的文章
和别人讨论技术相关的架构时,必然会提到微服务架构
这样的氛围下,微服务这3个字时不时的出现在眼前,加深你对它的印象。有时会给人带来一种“幻觉”,如果自家公司技术不进行微服务的升级改造,技术就会落后于它们,对技术产生焦虑感。
这种属于“跟风派”。完全没有考虑自家业务发展情况,反正别家公司都是这么做的,我也要这么做。
2、追新派
有的技术人,在出现新的技术时,都想要在自家业务上对新技术实践一番,以此体验新的技术给他们带来的一种“技术快感”。
“我使用了NB的技术”。为了技术而技术。
我意思不是说,对新技术不追求。
对于个人而言,这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积极学习态度,是值得大加提倡。
对于公司而言,需要考虑的情况比较复杂,至少有以下3点:
新技术出现的相关背景
新技术有哪些特性
公司现阶段业务有哪些问题?新技术真的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这种喜欢新技术的人,可以做公司技术预研,为将来遇到合适的业务应用这种技术打好基础。
3、简历派
好多招聘java开发的,都写着一个技能要求,熟悉springcloud并使用。
springcloud是java语言的一个微服务开发技术栈大集成框架。
招聘,这也导致一些人尝试使用微服务架构,为一下次跳槽做好准备。
这种情况于个人是一种驱动力,于公司则需要三思而行。
可能会留下一堆乱摊子-遗留的“烂”代码。
4、革新派
这一派主要是在“大泥球”单体开发上遇到了种种问题,想用新的技术架构-微服务架构来解决。
“大泥球”单体的问题:
代码腐化:业务代码经过长时间的迭代,有很多重复代码。比如一个功能可能有3,4种实现。
业务逻辑交织:业务应用经过长时间发展,功能变多,业务功能里的逻辑代码可能相互引用,交织不清。
代码复杂:功能多,业务逻辑复杂,只有少数员工能理解。这也是代码腐化一种。
维护性变差:修改bug或增加新功能时,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bug没修好可能导致整个软件不可用。
扩展性变差:增加新功能时,牵一发而动全身。
编译发布变长:软件代码量大,编译时长变长,导致发布时长也变长。
等等各种问题。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就想到微服务架构。微服务架构基本的一个点:分而治之,由大化小。目的就是把一个大单体划分为各种微服务,松耦合,独立自治。
微服务的优点:
松耦合:划分为一个一个小的微服务,代码之间逻辑交织降低。
独立部署:每个划分的微服务都是一个独立的项目,可以独立部署。
编译发布改善:划分为独立的小项目,编译时长变短,发布时长相应变短。
故障隔离:由于划分为一个一个微服务,故障仅发生在独立的微服内。
可扩展性:每个服务可以独立横向扩展,也可以从应用程序中提出独立功能变成服务,扩展变强。
职责单一团队:每个小的微服务都由一个小型的高度专注的团队负责。
技术异构:每个团队可以选择适合该业务的技术。
看着微服务的这些优点,看着是解决了大单体的问题。
但是微服务自身就没有缺点吗?有的,整体架构复杂度变高。
微服务的各种缺点:
调用复杂性:单体应用是在本地调用,微服务是通过网络调用,有的还需要调用多个其它服务才能完成一个功能,其它服务不可用怎么办?
分布式复杂性:分布式数据一致性,分布式事务问题。
部署复杂性:服务变多,部署起来也变复杂。所示基础设施CICD就变得重要。
服务治理:服务出现问题,找到问题的链路变长,所以就有链路监控。还有服务隔离和容错。
测试复杂性:集成测试变得复杂,毕竟服务多。
运维复杂性:服务变多怎么定位问题?怎么保证服务稳定?
团队协调复杂:微服务划分后就涉及多个团队沟通协作了。
等等,都是技术上遇到的问题。这些微服务的缺点也需要高度注意。
如果实施微服务,那么技术基础设施也需要及时跟进。
【免责声明】:本内容转载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意见,本平台对文中陈述、观点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与完整性提供形式地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更多内容请加danei456学习了解。欢迎关注“达内在线”参与分销,赚更多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