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手势操作设计的应用是目前大多数移动端设备都会用到的一个设计功能,而本文我们就通过案例分析来简单了解一下,拇指驱动设计都有哪些常见用法。
我们都知道,现在手机屏幕越来越大,甚至比最早屏幕大了一倍以上。但是很多设计师并没有转换思维,跟进这个趋势的变化。
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个知识:大部分人误以为,手指在屏幕上的热区是永恒不变的,但其实手指热区会根据设备的变大而缩小。因为手掌支撑设备的重心靠后走了,所以拇指操控屏幕的范围也就变小了。
结果是,手机屏幕变大,双手持机的用户变多,但依然还有 75% 的用户是使用拇指来触摸屏幕的。因此,术语「拇指驱动设计」应运而生。
我们上面说到,在使用一些产品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使用起来不顺心的情况,然后说了「手势直观性」的概念。但这里,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拇指操作区域」。
拇指操作区域被分为三块内容,分别是:易于触达,难以触达,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区域。
所以在设计界面时,要注意界面的主要操作元素是否处于用户易于触达的范围之内。
如果你仔细观察并思考过,也会发现,iOS 的产品界面中,「返回」按钮就位于「难以触达」的区域。原因是产品人员本身也不想用户返回或退出,而是让用户聚焦于当前页面,想要返回,那就需要付出一点成本,什么成本?操作成本。
有人会说,由于 iOS 可以从手机的左边缘向右侧轻扫以获得返回效果,因此在大多数 iOS 产品中,返回都不需要太大的操作成本。但是,并不是所有 iPhone 用户都知道这一点,也不是所有产品都支持这一特性的。而且手势交互的进化本来也就是为了提升用户操作的效率,所以本质上他们并不矛盾,只是相比以前,我们现在的操作更快了。并且「右滑」返回,本身在手势操作中相比「点击」也是更具操作成本的。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部分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以保证您的权益!更多内容请加danei0707学习了解。欢迎关注“达内在线”参与分销,赚更多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