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云技术服务在各个领域也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2019年,互联网云技术的容器化发展都有哪些趋势。
当云上的平台层被Kubernetes项目逐步统一之后,过去长期纠结在应用编排、调度与资源管理上裹足不前的PaaS项目得到了生产力的全面释放,进而在云平台层之上催生出了一个日趋多样化的应用服务生态。
事实上,这个生态的本质与2014年之前的PaaS生态没有太大不同。只不过,当原本PaaS项目的平台层功能(编排、调度、资源管理等)被剥离了出来之后,PaaS终于可以专注于应用服务和发布流程管理这两个核心的功能上,开始向更轻、更薄、更以应用为中心的方向进行演进。而在这个过程中,Serverless自然开始成为了主流话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Serverless从2014年AWS发布Lambda时专门用来指代函数计算(或者说FaaS)发展到今天,已经被扩展成了包括大多数PaaS功能在内的一个泛指术语,即:Serverless=FaaS+BaaS。而究其本质,“高可伸缩性”、“工作流驱动”和“按使用计费”,可以认为是Serverless主要的三个特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说今天大家所谈论的Serverless,其实是PaaS演进到今天的一种“极端”形态。
伴随着Serverless概念本身的“横向发展”,我们不难预料到,2019年之后云端的应用服务生态,一定会趋于多样化,进而覆盖到更多场景下的应用服务管理需求。并且,无论是Function,传统应用,容器,存储服务,网络服务,都会开始尝试以不同的方式和形态嵌入到“高可伸缩性”、“工作流驱动”和“按使用计费”这三个特征当中。当然,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也不言而喻:Serverless三个特征背后所体现的,乃是云端应用开发过程向“用户友好”和“低心智负担”方向演进的直接途径。
而这种“简单、经济、可信赖”的朴实诉求,正是云计算诞生的初期许和永恒的发展方向。而在这种上层应用服务能力向Serverless迁移的演进过程中,不断被优化的Auto-scaling能力和细粒度的资源隔离技术,将会成为确保Serverless能为用户带来价值的有力保障。
看得见、摸得着、能落地的“云原生”
自从CNCF社区迅速崛起以来,“云原生”三个字就成了各大云厂商竞相角逐的一个关键词。不过,相比于Kubernetes项目和容器技术实实在在的发展和落地过程,云原生(CloudNative)的概念却长期以来“曲高和寡”,让人很难说出个所以然来。
其实,“云原生”的本质,不是简单对Kubernetes生态体系的一个指代。“云原生”刻画出的,是一个使用户能低心智负担的、敏捷的,以可扩展、可复制的方式,大化利用”云“的能力、发挥”云“的价值的一条佳路径。而这其中,”不可变基础设施“是“云原生”的实践基础(这也是容器技术的核心价值);而Kubernetes、Prometheus、Envoy等CNCF核心项目,则可以认为是这个路径落地的佳实践。这套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与CNCF基金会创立的初衷和云原生生态的发展历程是完全一致的。
也正是伴随着这样的发展过程,云原生对于它的使用者的意义,在2019年之后已经变得非常清晰:是否采用云原生技术体系,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关系到是不是要大化”云“的价值、是不是要在”云“上赢取广泛用户群体的一个关键取舍。这涉及到的,关系到整个组织的发展、招聘、产品形态等一系列核心问题,而绝非一个单纯的技术决定。
【免责声明】:本内容转载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意见,本平台对文中陈述、观点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与完整性提供形式地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