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无论是宣传文案还是产品推广文案,我们在写文案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好文案的特点和编辑方法都有哪些。
一、好文案的特点
1.海报文案的4个套路
痛点型:恐惧性的问题描述+解决方案
专业型:知名品牌或吸睛头衔+分享内容
获得型:产品名+身体获得/心理获得/财富获得
速成型:耗费时间少/学习任务少+呈现效果
2.海报设计的6大要素
喜好:禀赋效应,损失规避
专业:专业性,名校名企,大咖推荐
从众:利他心理,社会认同
承诺:求快心理,获得心理,行动效果
互惠:价格锚点,占便宜心理稀缺:紧迫感,专属感
发现共同点了吗?
总结:都是想让用户行动起来。
不管是写文案、卖货、还是裂变海报设计,说白了是需要用户行动起来,看你的文案、转发你的文章、参与你的活动、分享你的内容、购买你的产品。
就裂变海报而言,这是一个触点,我们希望用户看到海报后,能够激发他参与活动的动机,从而参与我的活动/购买我的课程、再贡献一次自己的裂变,进而影响到身边的朋友。
就卖货来说,我们希望用户看到我发出的触点(电商就是产品标题、微信卖货就是微信文章的标题),能够点击进去看内容,通过我的内容,进一步的激发用户的购买动机,从而让有购买能力的用户,买我的产品,甚至还愿意再转发我的文章。
或者我们做活动运营,策划一次用户主题活动,我们举办产品发布会等等。在这其中涉及到同一个底层逻辑是:行动模型。
二、让用户行动起来的“行动模型”
营销和心理学绝对是好基友。
我在学习游戏化设计中,涉及的心理学模型和模型理论有:上瘾模型(HOOKED模型)、行动模型:B=MAT模型、动机理论、多巴胺预期、心流理论、Octalysis八角行为分析等。
行动模型尝试解读了“如何让用户有所行动”的底层逻辑。
1.B=MAT模型
行为(Behavior)=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触发器(Trigger)说的是要发生一个行为,需要如上三者同时满足。
比如分析接电话这个行为:
手机响了为什么不接?
一种可能找不到手机,当你找不到的时候你就没有能力;
另二种可能是房产中介,你不想接,所以没有动机;
还有一种可能手机静音了,没有触发。
比如:关健明老师的卖货文案中,是以一篇具体的文章来分析的。
他把用户的购买动机,拆分成了三个实现步骤:激发购买欲望→赢得读者信任→引导马上下单;这些都在他的文案内容中体现。
有人问了:一步“标题抓人眼球”是什么呢?
这个就是“触发器”。
在这里触发和后续的动机是分离的,触发的具体表现是“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动机的刺激”通过文章内容来承接。
想要实现销售转化,阅读文章的人必须是愿意付出自身“能力”(时间、金钱、体力、脑力等)的人。
而在裂变海报设计中,海报的内容承载了触发器和刺激动机两个任务,一张小到手机一屏的图片,要承载如此大的工作量,可见其难度了。要充分利用海报的标题、文案内容、设计、图片、排版等一系列元素来实现。
2.先谈动机
先说动机吧,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比较简单,比如优惠券、现金、实物奖励、得到赞扬等,这些比较明显的外部驱动因素。比较适合于新用户的一次触发,而不适合老用户的运营。因为老用户一旦失去物质奖励,会有很大的落差,甚至不好的情绪。
内在动机目前我看到的有“自我决定理论”和“八角行为分析”。说得比较全面的,我自认为就是“八角行为分析”,它认为人的内在受到八大核心驱动力的影响。包括:使命、成就、拥有、稀缺、亏损、未知、社交和授权。
也就是说:当涉及到用户内在动机时,它大多也就是这八个核心驱动力。不管是你写文案、卖产品、还是进行游戏化设计。
节选:运营网
【免责声明】:本内容转载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意见,本平台对文中陈述、观点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与完整性提供形式地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