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关于人工智能的话题我们已经探讨过很多了,近期有研究发布说,目前人工智能在翻译等功能上已经接近于人类翻译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没有“正确的”翻译结果
newstest2017新闻报道测试集包括约2000个句子,由专业人员从在线报纸样本翻译而来。微软团队对测试集进行了多轮评估,每次评估会随机挑选数百个句子翻译。为了验证微软的机器翻译是否与人类的翻译同样出色,微软没有停留在测试集本身的要求,而是从外部聘请了一群双语语言顾问,将微软的翻译结果与人工翻译进行比较。
验证过程之复杂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机器翻译要做到准确所面临的复杂性。对于语音识别等其它人工智能任务来说,判断系统的表现是否可与人类媲美相当简单,因为理想结果对人和机器来说完全相同,研究人员也将这种任务称为模式识别任务。
然而,机器翻译却是另一种类型的人工智能任务,即使是两位专业的翻译人员对于完全相同的句子也会有略微不同的翻译,而且两个人的翻译都不是错的。那是因为表达同一个句子的“正确的”方法不止一种。 周明表示:“这也是为什么机器翻译比纯粹的模式识别任务复杂得多,人们可能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完全相同的意思,但未必能准确判断哪一个更好。”
复杂性让机器翻译成为一个极有挑战性的问题,但也是一个极有意义的问题。刘铁岩认为,我们不知道哪一天机器翻译系统才能在翻译任何语言、任何类型的文本时,都能在“信、达、雅”等多个维度上达到专业翻译人员的水准。不过,他对技术的进展表示乐观,因为每年微软的研究团队以及整个学术界都会发明大量的新技术、新模型和新算法,“我们可以预测的是,新技术的应用一定会让机器翻译的结果日臻完善。”
研究团队还表示,此次技术突破将被应用到微软的商用多语言翻译系统产品中,从而帮助其它语言或词汇更复杂、更专业的文本实现更准确、更地道的翻译。此外,这些新技术还可以被应用在机器翻译之外的其他领域,催生更多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突破。
对偶学习(Dual Learning):对偶学习的发现是由于现实中有意义、有实用价值的人工智能任务往往会成对出现,两个任务可以互相反馈,从而训练出更好的深度学习模型。例如,在翻译领域,我们关心从英文翻译到中文,也同样关心从中文翻译回英文;在语音领域,我们既关心语音识别的问题,也关心语音合成的问题;在图像领域,图像识别与图像生成也是成对出现。此外,在对话引擎、搜索引擎等场景中都有对偶任务。
一方面,由于存在特殊的对偶结构,两个任务可以互相提供反馈信息,而这些反馈信息可以用来训练深度学习模型。也就是说,即便没有人为标注的数据,有了对偶结构也可以做深度学习。另一方面,两个对偶任务可以互相充当对方的环境,这样就不必与真实的环境做交互,两个对偶任务之间的交互就可以产生有效的反馈信号。因此,充分地利用对偶结构,就有望解决深度学习和增强学习的瓶颈——训练数据从哪里来、与环境的交互怎么持续进行等问题。
推敲网络(Deliberation Networks):“推敲”二字可以认为是来源于人类阅读、写文章以及做其他任务时候的一种行为方式,即任务完成之后,并不当即终止,而是会反复推敲。微软亚洲研究院机器学习组将这个过程沿用到了机器学习中。推敲网络具有两段解码器,其中一阶段解码器用于解码生成原始序列,二阶段解码器通过推敲的过程打磨和润色原始语句。后者了解全局信息,在机器翻译中看,它可以基于一阶段生成的语句,产生更好的翻译结果。
联合训练(Joint Training):这个方法可以认为是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翻译(Source to Target)的学习与从目标语言到源语言翻译(Target to Source)的学习的结合。中英翻译和英中翻译都使用初始并行数据来训练,在每次训练的迭代过程中,中英翻译系统将中文句子翻译成英文句子,从而获得新的句对,而该句对又可以反过来补充到英中翻译系统的数据集中。同理,这个过程也可以反向进行。这样双向融合不仅使得两个系统的训练数据集大大增加,而且准确率也大幅提高。
一致性规范(Agreement Regularization):翻译结果可以从左到右按顺序产生,也可以从右到左进行生成。该规范对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的翻译结果进行约束。如果这两个过程生成的翻译结果一样,一般而言比结果不一样的翻译更加可信。这个约束,应用于神经机器翻译训练过程中,以鼓励系统基于这两个相反的过程生成一致的翻译结果。
作者:微软亚洲研究院
来源:infoq
【免责声明】:本内容转载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意见,本平台对文中陈述、观点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与完整性提供形式地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