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随着AI技术的不断突破,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科技公司都开始不断在相关业务上进行扩展,希望能够率先占领这些领域中的市场和人群。所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聊聊关于AI智能技术下的产品都有哪些代表产品,下面就开始今天的主要内容吧。
这背后指向的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产业链,在国际市场,亚马逊拥有先发制人的优势。根据市场数据,亚马逊的智能音箱产品Echo(回声)以不到3年的时间占据了70%的市场,同时亚马逊开放了背后的智能语音平台Alexa给第三方硬件厂商,今年CES展上就有众多的硬件新品搭载了这一平台,而华为Mate9冲击美国市场时也选择搭载了Alexa。
谷歌也在去年推出了自己的智能音箱,苹果的HomePod也将在今年年底开始发售,最大玩家终于加入战局。相较于Echo丰富的产品系列(从50美元的入门级EchoDot到带屏幕的230美元的EchoShow),苹果329美元的高价及GoogleHome129美元的售价都更为单一,在产品布局上稍显不足,而微软的智能音箱产品也将在年末发售,售价暂未公布。
各家为自己的产品选择的亮点也颇为不同。亚马逊通过几代产品的推出,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市场认知度,而GoogleHome从一开始就强调了背后的人工智能及产品背后语音平台与Google生态的无缝融合。而苹果HomePod则以音乐播放为着重的卖点,Siri的功能介绍在发布会上一闪而过。据传原因是至今用户使用智能音箱最多的功能依然是播放音乐,也有人认为是Siri被Alexa及Google’s
Assistant超越使得苹果不得不转移卖点。
然而就是这一语音功能的接入成为了想象力的关键。亚马逊将智能音箱与自己的其他业务相接合,除开播放音乐以外,还能通过Alexa控制其它家居设备,同时甚至能够语音创建购物清单、点餐等。而GoogleHome及HomePod也将具备颇为类似的功能,正是这些功能成为了智能音箱背后想象力的源泉。
智能音箱背后的争夺从而演化成平台的割据,然而这一部分在国外并没有那么激烈。由于国外巨头的生态已经建立相对完善,除开苹果这样的封闭平台外,各大硬件厂商如果要补上智能语音平台重要的一环,所能依赖的无非Google、微软、亚马逊等少数几家。因此即便随着硬件市场中各类智能音箱的涌现,背后大多数都将站着这几家巨头的身影。
能够引起众多关注也在于智能音箱良好的市场表现,咨询公司的数据表明这是一个正处于新兴井喷阶段的市场,2016年智能音箱的销量相比2015年上涨了600%,其中第四季度就销售了420万台产品,当然亚马逊占据了这里面88%的份额,而谷歌占据了10%。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季度苹果iPad的销量也就930万台并且正在不断下跌。相较于传统PC、平板电脑乃至热度不断下降的智能手机和智能穿戴设备,智能音箱自然成为了下一个风口。
地域限制成为难题,巨头依赖越发严重
苹果、谷歌、微软和亚马逊四大巨头似乎已经形成了共识,在未来不久的时间内每个家庭中都将拥有一个智能音箱,背后将承载着自己的生态入口,问题在于谁能真的赢得市场。
目前没有一家公司真的取得了全球化的业绩。实际上新兴产品市场通常会由一到两个公司来证明市场的可行性,目前或许亚马逊和Google担任了这样的作用,但智能音箱的交互特性使得它具有明显的地域限制。就算发展得最好的Alexa的语音服务功能至今也只能供美、英、德三国的设备供应商开发使用。而GoogleAssistant的语音功能至今也只限英语的使用更为准确,即便Siri支持了众多的语言,但首发国家依然是传统的英语国家。
同时,与国内智能语音平台问题相同的是,国际市场将面临更为复杂的本土化。这要求智能音箱背后的产品需要掌握当地的语言及本土的口音,甚至需要了解当地相关的娱乐、信息和其他服务。
扩大到其他市场特别具有挑战性,这更加重了硬件厂商对诸如谷歌、亚马逊等巨头的语音平台的依赖。同时反过来,谷歌、亚马逊将不得不进一步寻求掌握语音识别技术的本土化成功的小型公司以强化自身在某一区域的优势。
作者丁丁/吕林轩/崔家乐/崔鹏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部分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以保证您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