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在技术领域中,我们需要的创新创造能力,所以我们的工作不能一成不变,需要开拓性的思维,也就是说,设计型的思维,需要多种多样的变化,比如说我们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换位思考就是其中之一。那么设计型的思维模式到底是什么呢?
在Carol Dweck的《思维模式:成功心理学》一书中,她认为后天的努力加上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够获得进步和成功。换句话说,只要你把精力用在对的地方,并从失败经验里吸取经验,任何人就都会有成功的可能。
(译者注:CAROL DWECK,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是成长型思维的倡导者。她在研究中探讨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会受到“先天智力”和“后天努力”两种观点倾向的影响,她发现无论学生的自身天资如何,相信后天努力的学生,面对挑战和困难的态度更加积极,也更倾向于主动去解决问题,因此也更可能在人生中的持续努力中获得成功。)
设计思考流程
这种思考模式最初来自IDEO,并且在斯坦福的设计学院成立了课程。这种思考流程需要大量的沟通以及频繁的更迭,一般包含以下五个明确的阶段:同理心、定义、建立产品概念、原型以及测试。
这种思维的最终目标是创造出一个用户真实需要的产品、服务或体验,它的结果产出需要实际可用,并且能够真的在科技上被实现。
有一点很重要,你需要每一次只将精力集中在一个步骤上,完成后再快速地转移至下一个步骤。
为了更好的阐述设计思考流程,下面我以Adobe XD设计团队的日常工作为例来说说实际操作。Vincent Hardy是我们工程部门的老大,他在一篇博文中提到,Adobe XD团队保持着一种非常激进的开发流程:我们每2周一次内部发布,每4周一次对外发布,我们保持着对用户反馈的持续关注,包括bug报告、用户意见和新需求的提议,这让我们得以快速地感知需求变化、建立优先级,并找到下一个迭代设计的切入点。我们有专属的、跨背景的“T型”成员架构的团队,包括设计师、开发工程师、项目经理、市场专员以及产品经理。
(T型人才即是指那些具有某个领域的专业深度、同时具有一定跨专业知识的人,他们能在团队中扮演多样的角色,他们是一群保持着好奇心和工作热情的人。)
所有的设计思考都源自于一个设计挑战。
以Adobe XD为例,我们的挑战就是:Photoshop和Illustrator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其实并没能预知到它们作为一个设计工具,该如何去适应今天的设计挑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迈出的第一步是去找用户聊天——这也是设计思考流程的第一步。
阶段一:同理心——找到共鸣
同理心是一种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方式。通常有三种方法可以帮你建立和用户之间的共鸣:访谈、观察、亲身体会。
1、访谈
我们会定期地进行用户访谈,以探讨现有产品流程是否合理有效。在访谈中,使用者(Adobe XD的用户群体就是设计师们)会说出他们的看法、他们在何种环境下使用工具软件,以及如何开展他们的设计工作、痛点在哪儿、对产品还有什么期待等等。这些访谈不仅仅在美国本土开展,我们还对世界各地的用户群体进行访谈。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用户会带来各异的视角和观点,非常有趣。在访谈中,记得要有人类学家的研究精神,并保持中立的态度。
——即使你已经能猜到用户的答案,也一定要继续问他们“为什么”?
Sakichi Toyoda提出过一个有趣的观点(这个方法也被用在丰田汽车的生产质量评估的流程中)——只要你连问五次“为什么”,你就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在哪儿。
你可以把自己变成渴望搞清楚每个问题的小朋友。
在访谈的过程里,你需要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并避免提出带有引导性的语言,从而让被访问者愿意主动交流。
千万别问“这个还不错吧?”,而是问“你觉得这个怎么样?”,或者用更好的方式:“跟我说说你在使用X产品工作时的故事吧。”
懂得如何挖掘用户故事是一个有用的技能,你能从中发现不少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比如你想知道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什么,这时你其实可以直接问他们如果给你150美金你会去买什么?
在访谈中表现出对用户故事的好奇和渴望,能帮助你们建立彼此之间的互动感。最近Human Tech在播客里讲述了一个关于测量大脑在叙述故事期间的活动情况的研究,其结果显示当故事情节达到高潮的时候,听者和讲述者的大脑活动极为相似,就像两个人的大脑彼此真的关联起来了一样。
你问出一个问题以后,留些时间给被访者自己思考,别害怕此时短暂的沉默,就算你觉得有点小尴尬,也千万别打断或试图影响被访者的思路。
总体来说,设计思考的流程中,你应该更注重质量而非数量。
这意味着你得控制访谈的用户数量,并从产品或服务的角度出发去挑选那些你认为能提供多元化观点的用户们。
——我们要的是洞悉本质,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真相”。
想要洞悉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深入地去理解它们。
就像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它们除了需要接受各式各样的信息以外,更重要的是激活信息并将所有信息关联起来,找出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你就会幡然醒悟。
极端用户可能让你的研究受益良多。
例如,当你需要就购物车的设计问题进行一次访谈,别只访问那些消费者,试试去问问那些流浪汉,他们把购物车当成交通工具来堆放一些自己的杂物,或者存放一些能回收利用的东西——这些流浪汉就是你的极端用户,他们可说不定能给你提出相当有趣的观点。
2、观察
给你的用户设置一个任务,观察他们如何完成,因为很多时候如果你直接询问他们,是得不到真实答案的。
比如你问用户是否在亚马逊购物的时候遇到过什么难题?不少用户可能会回答“一切顺利,我可从来没遇到过什么问题”,而实际上如果你在他们背后观察他们的操作,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最近在Adobe我们进行了一场内部的“用户体验马拉松”,我们找来公司里的设计师,让他们使用Adobe XD,而我们则在背后默默地观察他们。
Adobe XD的产品工程师和设计者们都参加这场活动,很快我们就发现了不少值得改进的产品问题,而现在那些当时观察到的问题已经排上了我们现在迭代设计的日程表。
我们认为,无论你是设计者、工程师还是产品经理,都应该积极参与各式各样的用户交流活动。线上反馈、用户论坛、小型见面会、访谈小组这些形式各异的方法,这些方法让我们在设计产品的各个方面时都能有效地针对用户所遇到的困难而做出改进。
3、亲身体验
你的用户在使用哪些产品,你也得去亲身试试看。这些产品可以是你自己的产品,也可以是其它竞品。
亲身使用能让你更直接地感受到用户的痛点、它们在使用过程中的感受、以及使用的愉悦体验从何而来。
我几乎尝试了所有的设计工具和原型产品,不仅仅试图去建立使用时的思维模型,还为了像一个人类学家那样,去找出我的产品目前在其所处“群落”里的位置——我的用户们到底是不是基于别的竞品或其它已存在的某些服务,来判定是否现在去使用我的产品,并产生对后续新功能的期待?
我不得不说,接受一种新的思考模式、试图避开现有模式的偏见可能是最难的事情了。
对我们的设计团队来说这儿有个有趣的事实:我们用Adobe XD作为工具来设计Adobe XD这个产品,就像用它“自我繁殖”出一个新产品一样。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每天都在亲身体验我的用户所使用的产品!所以呢,我可非常能明白你们的使用感受。
在你试图建立你和用户之间同理心的过程里,你可以利用一些有效的途径去总结,例如共鸣地图:列出每个用户细分群体如何表达如何操作(外部)、如何思考以及感受如何(内部)。
从访谈、观察、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收集总结你得获取的全部信息,你就能从看到的“外显表现”(表达和行为)出发,找出背后的“内部需求”(思维和情绪),而后者才是你进一步洞悉用户的入口
达内时代科技集团致力于培养面向电信和金融领域Java、C++、C#/.Net、3G/Android、3G/IOS、PHP、嵌入式、软件测试、UID、网络营销、网络工程、会计、UED、web、Unity3D、大数据、童程童美等17大方向中高端软件人才课程与少儿教育课程。选择太原达内培训,不再孤军奋战,轻轻松松做IT高薪白领。太原达内培训带领有明确目标的学子迈向成功之路!想找工作的求职者可以加QQ:3373924515(太原达内就业服务部)咨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