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说需求分析,不得不先提当下比较流行的2种软件开发架构:瀑布模型和敏捷开发模型。在不同的开发架构中,需求分析角色者的能力模型和方法论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瀑布模型是经典的周期模型,社会认可度高,通常适合招投标类的客户解决方案项目。它将一个项目的软件生命周期分为可研、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实现、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和维护等阶段,各个阶段呈线性推进,即一个阶段完成通过后才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
而敏捷开发模型则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它强调适应性而非预设性,将项目分解成不同的“MVP”周期执行。敏捷开发模型是面向人而不是过程,它更强调团队间的充分沟通,更适合那些自主运营的互联网产品。
需求分析角色在瀑布模型中的能力模型偏向项目经理,在实际需求调研和需求设计中需要结合项目管理的黄金三角(时间、资源、质量)进行统筹规划;而在敏捷开发模型中则更偏向于产品经理,在产品策划和交互设计中则对自身商业感和规划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本身有一定的区别,产品新人在加入公司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的能力提升计划。以下主要以瀑布模型类的项目为例。
二、需求的生命周期
一个需求的完整生命周期,通常包括产品策划(问题识别)、需求分析(分析与综合)、制定规格说明和评审。
(一)产品策划(问题识别)
在解决方案项目中,问题识别通常在可研阶段就已经开始,项目经理(这个阶段也可能是售前工程师)通过高层交流、问题报告、访谈纪要、标杆对比和准入标准等方式,初步形成一份“正式需求”,该过程可分解如下:
以业主的角度,帮助客户将项目从BRD梳理成MRD的过程,形成基本方案
以承建方的角度,初步了解项目的功能边界和实现成本
不同企业的团队构建可能会有不同,需求角色在该阶段最好能够在该阶段便参与可研的过程,而非等项目招投标完成后,才参与到项目建设,这样往往会加大项目的不可控性。
问题识别时,分类原始需求通常有上述几种方法,包括#APPEALS分类、四象限分类和BSA法分类,通过#APPEALS的八个维度来定位整个项目,为后续管理中使用黄金三角提供依据;四象限和BSA法通常结合使用,以判断项目的功能边界和项目的里程碑梯度。